论防洪新技术列入现行规范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多地下空间得以开发和利用,但是地下室防洪能力并未提高,造成。占地下空间开发比例较大的是人民防空地下室。人防地下室防洪能力弱,会造成战时雨季战备能力不强,有被淹的安全风险隐患,纵观中外历史,水攻也是经常用到的战争策略,如果水攻再与防化结合,后果不堪设想。
(一)全球气温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引起降雨量增大,降雨强度经常超过历史同期记录。
(二)城市化进程中,有些市政设施老化,雨水管道或堵塞或损坏,造成区域无法排水、流入附近的地下室。
(三)设计、施工或物管原因:因设计或施工造成小区的雨水管道低于市政雨水管、雨水井布置不够、雨水管道管径小坡度小阻力大,导致小区雨水无法排出;车道口水沟内排水管标高有误,接入附近雨水系统引起雨水倒灌;因为物业管理不善,引起车道口排水沟堵塞,无法排水等等原因,导致地下室被淹。
(四)城市规划中,对新建建筑的地面最高标高没有控制,为了节约地下室开挖量或避免被淹,新建建筑越建越高,高于周围小区,导致附近老建筑成了被淹的主要对象。
4、海绵型城市的建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使雨水可以合理规划利用。但是也受经济性因素、地质条件、建筑物密集程度的影响,在已建老城区无法改造,在新建密集城区也需考虑对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1、设防洪门窗来解决洞口倒灌问题,国标图集特种门窗二中收编了一些防洪门窗,针对地下室、洪区设备用房、重要库房等都有相应的防洪设备,有些防洪门窗安全可靠、大方美观,甚至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可以远程监测车道口积水情况,为未来的5G应用垫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地下室出口土建方法局部提高:这样的解决方法传统、可靠,但要很大的放坡空间,车道出口就是小区或城市道路,放坡太大影响道路平整度,影响整体美观,规范要求做150mm反坡,事实上,积水高度经常会超过这个数值。
国标图集《特种门窗二》(17J610-2)5.2条强调:敞开式出入口均应设置防洪闸窗。国标图集针对过去技术落后,给出了更安全的防倒灌措施,与原规范条文呼应,应该能作为设计按照。在施工图设计中合理选用,了解新技术并使用最安全的产品是设计师的职责所在,也是保护自身的需要。但是有设计师选用时,却迟疑不决甚至完全放弃,原因是:增加了工程建设价格,怕业主不理解,影响设计业务,除非有房产公司主动要求设置。设计师们并非对新技术不想应用,而是房产公司对设计业务介入太深,所有的环节都在控制资产金额的投入,这种虽有标准规定,但又不算强制使用的安全设备,可完全继续用沙袋代替,毕竟将来应对雷雨天气的是物业管理公司而非房地产开发公司。
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的应用极大地减少了物业公司在雷雨天气的工作量,过去一有暴雨预警,物业公司员工要昼夜职守,准备沙袋和或手动插板,如果地库进水,车辆被淹,业主诉讼,卷入无尽的纠纷中。物业人员认为新的防洪技术安全适用,期望能应用到服务的小区,但是物业公司物力维艰,动用公共维修基金要多数业主同意,而其中部分业主没有汽车,不会同意在车库安全上投入的。所以,很多物业管理公司虽然有过被淹的历史,并没能力改善,甚至地下室进水后,物业公司隐瞒情况,唯恐被追究管理责任,究其根本是因为当前使用技术落后,而非完全的人为原因。
房产公司在开发中只对规范明确的安全措施才会进行购买,如消防设施、人防设备,对年年都会发生的内涝危险并不是很看重,究其原因如下:
(1)规范没有强制规定要有固定防洪设备,防洪设备的使用属于“多余”的支出。
(2)维护管理是物业的事,雨季防洪主体是物业公司,采用沙包还是其它新的手段,白天夜里值班都是物业责任。
全自动水动力防洪闸实质是个民生产品,因内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无孔不入的洪水淹掉的是小区住户即小区业主的车辆,这些受灾车辆可能是一家人多年的积蓄购买,也可能是一家人上学上班的重要代步工具,南方因为洪水泛滥,受此危害的家庭不在少数,受灾后与物业公司和或保险公司诉讼耗费精力,过程漫长。跟着社会的进步,保险公司也会对地库的防洪措施有所要求,小业主的财产损失赔付程序将更为复杂和繁琐。
(一)对于具有多地成功应用案例的防洪设备,规范应该大胆规定或者引导应用,这是创新技术落地的需要,也是刺激创新技术持续研究发展的需要,更是保证创新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些世界首创的专利技术,应该给予有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企业更多的帮助和支持,给予他们良好有序的应用环境,让他们的发明在全国应用,在东南亚、欧洲等地推广,使中国制造为社会解决就业,为国家创造经济效益,也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二)在当前“低成本、高流转”的建设氛围中,安全性会成为经济性的牺牲品,推陈出新有一定困难,新技术的使用能大大的提升地下空间的防洪能力,需要国家规范规定强制执行,多个部门和设计研究单位都认为防洪闸窗的使用是一件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好事,但是推广无力,形成了好事难做的局面。
(三)原有规范对地下室防洪措施不够先进,随着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科技发展,原有措施已经不够安全。设计师们把150mm的反坡作为防洪措施,实际地面积水经常超过这一高度;把车道口的集水沟作为防洪措施,集水沟容易被树叶杂草堵塞,即使不被堵塞,所接雨水系统水位较高时也无法排出,甚至设置不到位的还会将地面雨水系统的雨水全部排入地下室内部;物业管理人员把沙包或手动插板作为防洪措施,这些传统产品需要人员昼夜值守且无法应对突发暴雨。仔细分析每种措施都有其不足之处,无法与新技术的安全性和完善性对比。
(四)应急部门年年都会采购防汛物资,这些物资的特点是可移动、可携带,适合防汛演练和地区转移使用,但暴雨经常发生在夜间,且时间短、水流急,根本来不及准备和布置防汛物资。地下空间作为一个特殊的、薄弱的场所,在入口应思考考虑固定的防淹设备,并使之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只有建设设计标准制定部门能改变这样的一种情况,比较彻底安全地保护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雨季安全,也是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五)内涝灾害频发,防洪产品并未强制使用:与战争、消防或地震灾害不同,内涝灾害每年特定时段都有发生,防洪设备使用频率更高,而其它灾害防范都有强制性要求的专业设备,规范并无明文要求使用防洪设备,国标图集虽有要求,却经常不被设计人员作为设计按照,提高地下室防洪能力,必须把防洪闸窗放在与防火门、人防门等专业防护产品同等位置。
内涝灾害周期短,发生更加频繁,但地区有差异,经济有差异,让全民认识到防洪新技术的重要性,路漫漫兮任重而道远。防洪新技术列入规范条文势在必行,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最合理途径,可以使政府推广、设计选用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是解放思想、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也是关心民生、重视科技的具体措施,在“万众创业、全民创新”的国家策略中,重视和鼓励发明创造很重要,推广和落地实施更重要。修编规范对地下空间防灾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把成熟新技术应用到具体工程中意义非凡、值得实施;对于已完成的项目,有过反复被淹历史的项目,应究其原因,令管理部门认真整改,必要时一定得安装防洪闸窗来应对洪水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