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海军饱受争议的两栖装甲战车特二式内火艇

发布时间:2024-06-12     作者: 爱游戏app官方网站手机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法等国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率先开始研发两栖装甲车辆,而时刻着这些军事强国动态的日本法西斯也看到了这种新型战车的前景。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海军陆战队虽然装备了几种战车,但是都没有涉水登陆作战的能力,军方高层考虑到未来在太平洋附近作战时很有可能会面临岛屿作战,因此一种两栖特种作战车辆是海军所必需的,著名的“特式内火艇”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这也是日本帝国海军的第一款两栖装甲战斗车辆。

  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和日本在太平洋战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每一片海域、每一座岛屿都成为了双方必须争夺的战略目标。“特式内火艇”伴随着日本海军的陆战部队参与了多次岛屿登陆作战,而在一些日占岛屿被美军围攻时,这种两栖战车也可拿来执行运输补给增援、掩护岛上人员撤退的“逆上陆”任务。虽然这款战车在后来饱受争议,但是作为驻岛部队中十分稀缺的装甲力量,“特式内火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寄托着岛上士兵的希望。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缺少研制新型战车的经验,相比拥有大量装甲车研发经验和全套履带产业链的陆军,他们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在多次尝试没有结果之后,海军高层决定向陆军有关部门请求协助,并成功和著名的三菱重工对接。1928年,在陆军牵头下这种水陆两栖战车的研发真正开始,为了保密项目被命名为“特二式内火艇”,这让很多人以为该项目只是为了研发小型交通艇。5年之后,三菱在东京机器制造所的协助之下成功生产出了两辆原型车,这两辆车仅在动力方面有略微差距:一台以类似海军舰艇的螺旋桨来提供动力,另一台则采用了喷水式的推进装置。

  这种战车是在“九五式”轻坦的基础上进行研发的,不管是外形还是内部构造都能看到“九五式”的影子。除此之外,为了方便以后可能使用潜艇运输以及保证战车在水中作战时的水密效果,全车全面采用焊接结构;而在浮力方面,车体的前部安装了可拆卸的浮筒,浮渡时的浮力则由安装在后部的2个螺旋桨来提供。与西方国家研发的两栖战车相比,日军的这种为了达到性能要求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外挂设备。1941年,“特式内火艇”顺利通过了军方的验收真正开始量产,直到战争结束一共产出180余辆并全部配备给驻扎在日本南部海域岛屿上的陆战队使用。

  这种战车是整个二战期间日本投入量产的唯一一种两栖坦克,不过当它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之时日本法西斯的优势已无战争前期那么明显了。海军陆战队并没什么机会执行登陆岛屿作战,而是一直被动防守,在这种情况下“特式内火艇”就没办法发挥出水陆两栖的优势,只能像普通的轻型坦克一样进行战术性防御,甚至在火力等方面还不如普通的轻型坦克。不过即使是这样,它还是给盟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战之后美方向日本派遣的调查团对这款战车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重点调查。

  在车体的设计上这种战车采用了前浮箱、后浮箱和车体三段式的结构,在陆地上行驶的时候需要将前后两个浮箱拆除,除此之外安装在炮塔上的瞭望塔和车体内的换气系统也要一并拆除。两个浮箱应该是特式内火艇在设计上的精髓所在:前浮箱从外形上看是船头的形状,这能减小战车在水中行驶时的阻力,而且为避免受到攻击后失去浮力,设计人员特地将其分为六个部分,即使是中弹也能够保证大部分浮力;而后浮箱除了形状不相同之外内部设计和前浮箱基本相同,不过为了协助驾驶人员在水中转向,后浮箱外面安装了一个方向盘,并和驾驶舱直接连接。在性能方面,特式内火艇在陆地上的最高时速可达37km,续航距离超过200km,在海中时速8.5km,续航140km,这都要得益于其安装的三菱A-6120-VDe直列6缸柴油发动机,这样的数据在当时世界各国的两栖战车中属于领先位置;而且设计人员还别出心裁地将这款战车的发动机和发电机设计成可放置在车内登陆之后再进行组装的形式,这样做才能够使得该战车在由潜艇运输时不需要过多的担心进水导致登陆时动力系统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潜艇运输时战车是挂载在潜艇外面的)。

  在炮塔方面,该型战车使用了二式轻坦的炮塔,这种经过扩大化改良的炮塔已经在日军对二式坦克进行的各种测试中证明了自己。而作为一种需要在水面行驶的装甲车辆,“特式内火艇”的车体装甲自然不能太厚,否则就很难实现浮航等功能,其炮塔顶部装甲为6mm,另外的地方12m;车体的正面装甲厚度为12mm,侧面10mm,顶部则是6mm,这些装甲都是采用铆接的形式进行连接的。这样的装甲厚度显然不算出色,再加上为了更好的提高浮力而专门设计的较大车身体积,这种战车在实战中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个皮薄馅多的包子,很难承受敌军大口径火炮的打击,在随后的实战中经常被美军M4坦克一发带走。

  除了装甲防护方面比较薄弱之外,特式内火艇的火力也十分令人失望。这种两栖战车的主武器采用了“一式”37mm坦克炮,备弹量为132发,这种火炮的设计师为了使其得以成功在战车上安装还对它做了一些包括加长炮管、扩充装药室之类的改进;而在副武器方面则使用了两挺“九七式”7.7mm机枪,机枪采用了不同的安装方法,一挺同轴安装,另一挺则是安装在车上,备弹总量4080发。37mm主炮可以在千米之外击穿25mm的装甲,但是等到该型战车正式投入战场之后装甲防护这么薄弱的战车在美军中几乎全部被淘汰了;而副武器“九七式”作为一种战机最常使用的机枪其射速(950发/分)和初速(745米/秒)都十分出色,在抢滩登陆作战时足以对敌军造成很大伤害,但可惜的是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参与的战斗以防御为主,面对敌方大口径武器的火力压制,这种机枪的7.7mm子弹处于明显下风。

  海军将领和士兵都清楚,这种战车的个体性能并不优秀,火力不足、装甲薄弱使其单独出现时几乎就是一个活靶子,只有在特定情况下集团作战时才会发挥出最大威力,不过因为当时海军的装甲力量十分匮乏,陆战队队员只能希望这种战车能在实战中发挥奇效。然而奇迹并没再次出现,这种战车在实战中的表现并不理想:在1944年12月开始的莱特岛战役期间,驻扎在岛上的海军陆战队利用装备的10辆特式内火艇向美军阵地发起进攻,然而在美军M4 Sherman坦克的75mm大口径主炮面前,这些战车几乎是一碰就碎,其装甲防护能力薄弱的缺点显露无遗。虽然不久之后日军为了增援被围攻的部队成功进行了逆上陆作战,但是已经无力扭转颓势了,参加增援任务的11辆特使内火艇也在随后的作战任务中全部损失。

  在遭到失败之后,日军并没考虑放弃这种战车,而是在其基础上先后研制出了两种改良版本,不过都没能取得成功:1943年开始研发的特三式内火艇虽然体形更大且装甲防护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增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战车在生产了19辆之后就停止了,而且并没有实战记录;而1944年3月在日本广岛县进行首次测试的特四式内火艇虽然一度让军方看到了希望,然而其原型车的引擎声音过大且设计人没办法对其进行相对有效改善,这对于一种用于奇袭夺岛作战的战车来说是没有办法接受的缺陷,最终只能被放弃。平心而论,虽然在原本的计划中特二式内火艇能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因为战争中后期日军资源匮乏导致产量不足和较早的定型时间,这种战车在实战中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是一款比较失败的武器。

  可以说,特二式内火艇是二战期间日本“海军造坦克,陆军造航母”怪异背景下的标志性产物。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日本海陆两军长久以来的矛盾,即使在举国性质的战争中双方之间依然没有信任可言,在二战之中,他们不仅仅在资源和经费方面竞争非常激烈,在国家的战略方针上面也严重对立。前者让日本物资匮乏的境况雪上加霜,是很多武器装备质量不达标的根本原因,而后者给日军在战争中指挥决策的集中和统一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加快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本文为易北河之冬,禁止一切没有经过授权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盗用等非法行为,一经发现必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外媒评WWDC:近10年苹果最重要软件更新,能不能挽救iPhone销量

  南亚 DDR5 颗粒现身 2024 台北电脑展,金士顿 CAMM2 内存条搭载

  曜越推出 CTE E550 TG 机箱:前左后三面侧透,主板旋转 90° 设计

  苹果AI来了!Siri长大了! iPad史诗级更新计算器! 丨WWDC 2024 两分钟发布会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