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10权重特二式内火艇上期
日系特二式内火艇Ka-Mi,是日本在二战期间出产数量最高的两栖轻型坦克,战役权重为1.0,在更新1.65“武士之道”中引进。
早在1928年,由陆军牵头的日本军方就开端了水陆装甲车辆的研发作业,石川岛重工担任该两栖坦克的研发,开端也是陆军的隐秘研发项目。到了1933年,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制成了2辆水陆坦克样车,一辆样车上装螺旋桨式水上推动设备,另一辆样车上装喷水式水上推动设备,但仅停留在样车研发阶段。后来二战迸发,日本海军对这种战车很感兴趣,以为其合适太平洋诸岛作战,所以接受了这项研发作业,并持续加以改进。
这种车辆选用三段式结构,由前浮箱、本体、后浮箱三大部分所组成。陆上行进时,卸下前浮箱、后浮箱,便是一辆轻型坦克;水上行进时,挂上浮箱则更像一艘船。前后浮箱均由3毫米厚的软钢板焊接而成,具有十分杰出的水密性;水上推动设备为螺旋桨式,有两个螺旋桨式水上推动器装于车体尾部下端。到1940年,这款代号为2式“Ka-Mi”的两栖坦克制作完结,并于1942年开端量产。同年,这些车开端配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被用于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到1943年停产,其间特二式内火艇的产值为183辆。
该车在1942年底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初次投入实战,之后到二战晚期,日本海军在塞班岛、硫磺岛、菲律宾、巴布亚半岛等地的岛屿争夺战中也运用过特二式内火艇。但是,因为配备数量有限,且日本海军在其时已处于被动挨打地步,在一些岛屿的防护作战中,因为缺少其他有用的装甲力气,残存的特二式内火艇被当作固定火炮运用,以增强滩头阵地的防护火力,但这也难以改动日军在战役中的下风局势。在美国海、空军的强壮火力冲击下,日军的装甲单位损失惨重。
到1945年日本屈服时,特二式内火艇所剩无几,少数被美军、澳大利亚军等盟军缉获,成为了战利品。此外,北方诸岛上的日本海军守备队也配备了该车,在苏联参战后,俄国人也缉获了一些内火艇,现在仍然在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中当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