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培育特色无废模式聚力攻克海岛面临的难点堵点

发布时间:2025-02-03     作者: 浮箱、浮台、浮筒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海岛县,大连市长海县独特的地理位置既赋予了它迷人的海岛风光,也带来了危险废物管理的难题。由于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岛上小微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长期面临环境管理点多量小、收集不及时、贮存不规范、转运不通畅、处置成本高等问题,这也成为长海县“无废绿岛”建设中的关键难点。

  为攻克这一难关,大连市生态环境局指导帮助长海县谋划建立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点,从项目选址、环评审批全程对接服务,项目高效推进,仅用3个月便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最大暂存量10吨的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转运点。如今,区域内小微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能及时、规范地被收集、运输和处置,环境风险得到了有效防控。

  “大连市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全市一盘棋,协同推进工业、农业、生活、建筑领域固态废料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通过培育‘无废绿岛’生活模式、‘无废石化园区’典范模式、‘无废产业’生产模式等特色模式,全面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大连。”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浩说。

  作为长海县的支柱产业,海水养殖业在蒸蒸日上的同时,也随之产生大量贝壳废弃物。在鸳鸯港码头,记者看到满载废弃贝壳的大小运输车辆忙碌地开到运输船上。

  “以前这些贝壳基本没人要,处理起来特别麻烦,现在政府帮我们联系了下游企业,解决了大问题。”企业负责人姜明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每年贝壳类水产品加工量约1500吨,产生贝壳约900吨,每吨贝壳回收价格40元,废弃贝壳每年收入大概在36000元左右,解决处理难题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

  近年来,长海县积极引导构建贝壳集中回收外运体系。这些回收的贝壳被运送至相关企业,摇身一变成为育苗附着基、艺术品加工等所需的重要材料,不仅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还推进了海洋固废资源化利用,实现了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此外,长海县还加强养殖废弃物污染防治,推广新型环保养殖吊笼和PE等新材料环保浮漂,从源头上减少污染。长海县积极谋划投资15亿元的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将解决养殖工具附着物对陆地的环境影响纳入其中,先期将在5处海域设置20个浮筒式平台,对养殖物资及工具进行海上集中清理。

  在垃圾分类方面,长海县同样不遗余力。为实现全岛生活垃圾减量化处理,长海全县配备各类垃圾收运车辆109台,全方面覆盖了23个行政村。村庄保洁员数量达到201名,远超配备标准70%,确保了垃圾收集转运的高效运行。同时,布局建设12座生活垃圾处理站,采用低温热耦合处理工艺,日解决能力达到46吨,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

  通过这些举措,长海县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为打造“无废绿岛”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连市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炼化基地,全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270万吨/年,居国内城市前列。结合石油化学工业城市特点,大连市积极探索石化产业“无废细胞”建设。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采用“多元化源头减量+规模化综合利用”模式打造“无废石化基地”,成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国家级“无废园区”典型案例。

  记者在长兴岛石化基地核心企业——恒力石化的厂区看到,一套PTA(精对苯二甲酸)残渣无害化装置正在运行。这是恒力石化建设的PTA行业首套残渣回收系统—R2R装置,该装置能回收PTA残渣中的重金属,解决了PTA残渣回收处理的难题,实现了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据恒力石化副总经理倪海华介绍,该套装置每年可回收醋酸钴约1.5吨、催化剂约3000吨,用于主装置循环利用,回收苯甲酸近6000吨作为副产品抽出,过滤后的滤液排至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处理。

  在围绕“无害化”精耕细作的同时,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持续加大固态废料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助推城市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23年,长兴岛化工园区固态废料综合利用率达99.56%,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强度3年累计降幅达29.46%。

  此外,大连还大力推动松木岛化工园区等其他3个“无废园区”建设工作,致力于构建固态废料全链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无废工业”体系,为石化等工业的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大连市以“无废城市”为重点,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通过循环利用产生更多的再生资源,形成“资源回收、固废处理、能源利用”高效模式。

  刚刚开工建设的大连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项目是该产业园首个启动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承接大连市全域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大连正尚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朴金迪介绍说:“产业园以‘垃圾进,资源出’为目标,聚焦有色金属、塑料、汽车、电池等细致划分领域,致力于打造再生资源‘收、储、运、转、处、管、监’全流程产业链条,‘一站式’解决城市废弃物处理需求。”

  在培育特色“无废”模式的同时,大连市持续提升监管能力,防控环境风险。“全市1697家危险废弃物产生单位和经营单位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全市年产1000吨以上的52家危废企业完成信息化升级改造工作,实现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全过程实时监控和智能预警,全市危险废物100%安全利用处置。”大连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处处长曲肇兴介绍说。

  经过近两年的“无废城市”建设,大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等22项指标均已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值,累计建设10个类型“无废细胞”578个,数量位居辽宁省第一。

  如今,大连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市民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大连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的“无废城市”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的最终结果表明,2023年大连“无废城市”建设公众满意度高达95.7%,这一数字也彰显出市民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果的认可与肯定。

  “下一步,大连市将持续加力,2025年再建设200个以上‘无废细胞’,建立再生资源回收标准和体系,持续降低全市固态废料产生强度,高标准完成‘无废城市’建设。”王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