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精心描绘美丽中国画卷

发布时间:2025-03-27     作者: 产品中心

  从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到生态保护补偿立法,从《江河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正式施行到产品碳足迹核算有了国家标准,从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就“绿色围脖”……2024年,我国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用科学技术赋能绿色发展,用实际行动彰显大国担当。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展开。

  1月1日,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聚焦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明显问题,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系统强化海洋监督管理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的人介绍,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世界海洋大部分ECO类型。

  海洋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根据《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我国围绕重点海域,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整治修复海岸线平方千米。

  修订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要。据悉,海洋环境保护法于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并先后于2013年、2016年、2017年进行了三次修正。

  “海洋环境问题表现在海里,根子在陆地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将陆海统筹作为海洋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的原则,规定国家实施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规划、标准、监测等监督管理制度的衔接协调。为进一步推进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还压实部门和地方责任,明确职责分工,完善体制机制。此外,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一大亮点。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精确指出,国家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和保护体系,维护和修复重要海洋生态廊道,防止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

  一套潜标由传感器、浮球、重块三部分所组成,中间通过绳索穿成一串。传感器能持续收集所处海水层的有关数据及图片,浮球的浮力作用可以使整串潜标保持垂直于水面,重块则沉在海底,起到锚定的作用。

  考察队副领队王金辉介绍,这套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自主研发,通过光学和声学方式对上层海洋磷虾进行长周期探测。该套潜标布放水深约3000米,计划放置1年,将收集长周期序列的磷虾数据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参数。

  据悉,布放这套生态潜标有助于更好掌握南极磷虾的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主要生物种群状态及其受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潜在影响,为南极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月,《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发布,明确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总体要求、机制建设、实施应用、监督考核和组织保障全链条制度建设体系。该意见明确了两个目标,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到2035年,全面建立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区域生态功能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我国已建立了以“二三一”为标志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二”是“两级方案”,指的是分省、市两级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三”是“三类单元”,包括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单元;“一”是“一张清单”,针对每个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编制“一单元一策略”的差别化准入清单。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具有非常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针对单一区域、线、点上的局部微观管理已不能够满足系统性治理需求。生态环境分区管理从单要素分区管理向多要素综合分区管理迭代升级,是经过国内外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认为,深入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质是针对我国不一样的区域特点,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集成应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方法,建立“绿色标尺”,强化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守牢水生态安全底线日,我国首部江河生态安全评估国家标准《江河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正式施行。

  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名单。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包括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承德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黄山市、福建省南平市、江西省抚州市、山东省烟台市、湖南省怀化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陕西省商洛市。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核心区牧户采取生态补偿等措施,推动花湖湿地生态保护。图为在若尔盖县花湖拍摄的灰雁。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目前,丽水市首创全社会生态信用体系,率先实现ECO生产总值(GEP)市、县、乡(镇)、村四级核算试行与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挂钩的奖补机制;烟台市持续开发物质类和文化类生态产品,打开了海域使用权等生态资源交易探索新局面,开展自然保护地、水质、海洋和大气的生态补偿;怀化市积极探索经营开发模式,通过让使用生态资源的主体“付费”的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变现。

  6月1日,《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首部法律法规。

  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探索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图为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安江畔。 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2024年到2025年“双碳”领域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

  近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层次丰富、覆盖面较广的标准体系,计量基础进一步夯实,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面向“双碳”目标要求,我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进展仍然滞后、工作基础总体偏弱,一些急用先行的重要“双碳”标准存在空白,部分领域标准急需修订。

  10月1日,由生态环境部指导制定的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正式实施。

  中国石油首个水面光伏电站为大庆油田“清洁充电”。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10月12日是我国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三周年。三年来,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5个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国家林草局保护地司司长张利明介绍,国家公园建设是“国之大者”,是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ECO为最大的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11月28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随着最后1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玫瑰花苗,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